欢迎访问博创整形网!

博创整形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整形问答 >详情

制造容貌焦虑、虚假宣传、夸大功效等行为已违反2025年广告法!

2025-07-19 09:00:22 整形问答 博创整形网

前言

在“颜值经济”浪潮席卷的当下,医美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。伴随着行业的快速扩张,一系列乱象也随之而来,其中医美广告的虚假宣传尤为突出。这些广告不仅充斥着夸张的承诺和煽情的文案,更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“容貌焦虑”,甚至误导消费者忽视潜在风险。如何拨开迷雾,让医美行业回归理性?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精准施策,更需要消费者擦亮双眼,理性辨别。


一、医美广告乱象:形式与危害的双重扭曲

近年来,医美广告呈现出两种主要形式:一是以地铁、公交站牌为代表的硬广,通过精美图片和极具诱惑力的文案,直接推介机构或医生;二是以社交媒体、公众号等平台为主的软文营销,以“成功案例”和“专家推荐”为幌子,隐性夸大整形效果。这些广告往往暗藏玄机——虚假宣传成为常态。

夸大效果,制造焦虑。 许多医美广告宣称“即刻变美”“永不反弹”,甚至承诺“让职场精英、婚恋达人”等,无形中给普通人贴上“不整容即落后”的标签。这种宣传不仅扭曲了审美标准,更在青少年群体中埋下隐患。据统计,2022年我国医美广告曝光量同比增长35%,其中针对18-25岁人群的占比高达48%。面对如此攻势,许多年轻人在未充分了解风险的情况下盲目跟风,最终可能得不偿失。

规避风险,诱导消费。 医美手术存在不可控的并发症风险,如感染、神经损伤甚至死亡。但大多数广告对此避而不谈,反而强调“轻松变美”“术后即刻见效”。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冲动消费时,往往忽略了潜在的健康代价。一位资深整形外科医生曾坦言:“部分广告的诱导性如此强烈,连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年人都会被误导。”

监管滞后,市场失序。 由于地方监管存在空白或执行不力,虚假医美广告屡禁不止。某地曾曝光一家无资质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“免费隆鼻”活动,实际却收取高额费用,甚至使用劣质假体。此类事件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,更扰乱了市场秩序,使正规机构也受到波及。


二、破除虚假广告:监管与自律的双重奏鸣

面对医美广告乱象,单纯依赖消费者“火眼金睛”显然不可行,必须多管齐下,才能有效遏制虚假宣传。

1. 监管部门的精准打击
网信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医美广告的巡查,对违规网站、账号依法依规进行处理。市场监管部门则需完善医疗美容广告审查机制,建立“黑名单”制度,对涉及虚假宣传的机构吊销执照或处以重罚。某省市场监管局曾联合卫健委,对全省200余家医美机构进行突击检查,查处虚假广告案例32起,罚款超千万元。此类行动不仅震慑了不法分子,也为市场清朗提供了保障。

2. 行业自律与标准化建设
医美机构应摒弃“唯利是图”的思维,转向规范化运营行业协会可牵头制定《医美广告行为准则》,明确禁止使用绝对化用语(如“永久”“零风险”),并要求广告内容必须包含风险提示和真实案例。建立第三方广告监测平台,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和拦截虚假信息,也能起到积极作用。

3. 消费者教育:理性消费,科学维权
提升风险意识。 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服务前,应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机构资质、医生背景及手术风险,避免被广告煽动情绪。保留证据,依法维权。 若遭遇虚假宣传,可向12315投诉平台举报,或通过法律途径索赔。树立科学审美观。 容貌的提升应以健康为前提,而非盲目追求“网红脸”。


三、医美行业的未来:回归医疗本质,守护健康底线

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,离不开科学定位社会责任。广告作为营销手段,本应传递真实信息,而非制造焦虑。当行业不再以“眼球经济”为唯一目标,而是将安全、专业、诚信放在首位时,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信任

机构需强化医疗属性,弱化商业色彩。 整形手术本质是医疗行为,必须以患者健康为最高准则。社会舆论应引导理性看待医美。 媒体在报道医美话题时,应避免过度渲染“变美神话”,而是强调科学审美和健康生活。

正如一位资深医美专家所言:“医美广告的终极目的,应是传递‘美的可能’,而非制造‘美的恐慌’。” 当广告回归其本真,医美行业才能真正从“野蛮生长”走向“精耕细作”,让消费者在安全、透明的前提下,享受美的蜕变。